人生之旅,猶如漫漫長路,逆境順境交替。面對成敗榮辱、進退得失,如何做到勝不驕,敗不餒,得之不喜,失之不憂,這需要我們常懷一種坦蕩自如、寧靜超然的平常心態(tài)。常懷一顆平常心,不是消極等待,漠然出世,而是一種經(jīng)歷繁華的簡單,看盡世態(tài)的恬淡,一種平常冷靜對待人生得失榮辱的大氣魄,一種恬淡寧靜、詩意盎然的精神家園。
常懷一顆平常心,是一種淡泊自適,寧靜超然的人生態(tài)度?!捌匠!倍终f來容易,真正能夠瀟灑自如地做到,又談何容易?面對繁花似錦的人生誘惑,想當(dāng)官的必然要鉆營,想發(fā)財?shù)谋厝灰半U,想成仙的必然要念佛,想陶醉的必然要貪杯……有了這種種的想法,就必然要為此四處奔波或日思夜慮,勞心勞力消耗生命和時光。倘若能夠如愿以償?shù)氐玫剑苍S會有一時的消停;如果得不到,就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,像剎不住輪子的車,一直折騰不休。常懷一顆平常心,就能夠清心寡欲,淡泊名利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將一切有損于身心健康的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(tài)。時時做有心人,事事抱平常心,一切都在平平常常之間,而不去刻意追求什么。有學(xué)問不擺架子,在高處不耍威風(fēng),處于低谷不消極氣餒,一帆風(fēng)順不得意忘形。不為名所累,不為閑言碎語所擾,樸樸實實、大大方方、自自然然、從從容容,“不管風(fēng)吹浪打,勝似閑庭信步”。
有一個學(xué)僧到法堂請示禪師:“禪師,我時常打坐,時時念經(jīng),早起晚睡,心無雜念,在您的座下,我覺得沒人比我更用功了,為什么就是不開悟呢?”禪師拿了一個葫蘆、一把粗鹽,交給學(xué)僧,說:“你去將葫蘆裝滿水,再把鹽倒進去,讓它立刻融化,你就會開悟了。”
學(xué)僧照辦了,沒多久,他就跑來說:“葫蘆口太小,我把鹽裝進去,它不化,伸進筷子又?jǐn)嚥粍?,如何融化鹽,又如何開悟?”禪師拿起葫蘆,倒掉一些水,只搖了幾下,鹽就融化了。
禪師慈祥地說:“一天到晚用功,不留些平常心,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,搖不動、攪不得,如何化鹽?又如何開悟?”學(xué)僧說:“難道不用功就可以開悟嗎?”禪師說:“修行如同彈琴,弦太緊會斷,太松又彈不出聲音。中道平常心,才是悟道之本。”學(xué)僧于言下大悟。
以平常心看不平常事,則任何事都平常;平常心不是消極,也不是看破紅塵,而是一種很高的境界,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(tài)度。平常心是道,要做到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做工作是很平常的事,但是以一種不平常的心態(tài)來做一份工作,那么這份工作便是不平常的工作。
可事實上,伴隨著生活節(jié)奏的提速,人們的心態(tài)也變得越來越急躁。學(xué)習(xí)就報“速成班”,生病就買“速效藥”,餓了就吃“快餐”,開車就上“高速路”...... 世間萬物自有其自然的規(guī)律、內(nèi)在的節(jié)奏,過快和太慢都會使事物失去本來的面目。懷著一顆平常心,不去計較太多,也許得到的會更多。
常懷一顆平常心,是一種適可而止、知足常樂的人生智慧。老子說過:“禍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?!碧拼娙藙⒂礤a也說:“長恨人生不如水,等閑平地起波瀾?!痹诟偁幖ち遥瑥娛秩缌值默F(xiàn)代社會,都市人為了生活,日日奔波,面臨方方面面的壓力,多數(shù)人常處于“常不樂”和“樂不?!边@兩種心態(tài)。而許多壓力源于對自己過高地要求自己,事事與他人比較,結(jié)果“人比人氣死人”,越比越有壓力,越比越不知足,不是消極氣餒,就是鋌而走險,陷入痛苦的深淵不能自拔。知足常樂實際上是要在無窮的欲望和有限的資源之間找到平衡,避免因為眼光過高又力不能及而造成不必要的壓力。可以說,知足是一種追悔,常樂是一種境界。俗話說,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”、“名不可虛受,利不可茍得”。只有客觀地看待自己的長與短,得與失,成與敗,才能真正當(dāng)明白人,做明白事,掌控自己的心情,主宰自己的命運。
常懷一顆平常心,是一種睿智名哲、坦然自若的人生風(fēng)格。人生之路,曲曲折折,坎坎坷坷,成功與失敗、幸運和挫折似一對孿生姐妹,時常在不經(jīng)意間叩響門扉,闖入進來。我們要學(xué)會用辨證的思維看待生活,以豁達的態(tài)度直面人生,既要勇于爭取,還要善于放棄,像水那樣“善利萬物而不爭”。在幸運面前常懷憂患意識,在失意中尋找解脫之法;順其自然,在順應(yīng)中求得把握;寬懷處世,在寬懷中獲得堅韌;承受命運的不幸,在承受中贏得感受和超脫;“去留無意,看庭前花開花落;寵辱不驚,望天上云卷云舒”;“無故加之而不怒,猝然臨之而不驚”。得之漠然,失之坦然,就不會欣喜若狂,或失意彷徨。它不是消極的回避,無為的等待,也不是看破紅塵,甘于沉淪,是在遭受挫折時仍能與花相悅的一份從容淡定,是“行至水窮處,坐看云起時”的一份悠然自得。